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www.cuhk.edu.hk/v6/en/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英文名稱為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CUHK),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學,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并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中大是由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崇基學院(1951年成立)、及聯合書院(1956年成立)組成,及后逸夫書院于1986年成立,是香港唯一實行書院聯邦制的大學。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不過,其實中大現在大多數學系皆有提供中英語課程予同學選擇。有些院系,如醫學院,法律學院、藥劑學院、英文系、語言學系等及大部分新開辦的理學院課程,則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而近年校方亦加緊強調“中大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
當年政府為推廣中文教育,特意成立一所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中英雙語并重的大學,并撥出沙田馬料水一個山頭以供建校。它的校園面積為全港最大。
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佳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名列42位。
在信報月刊2007年的八大高校優勢評比調查中,在多個重要單項指標中均具有重要優勢。教師博士比率(理工科)僅次于科大居第二,聯招收生成績亦維持高水平,與港大不相伯仲,同居第一。此外,該校的師生比率最低,八校中居首,人均補助金水平亦排第一。在雇主對畢業生表現的這個重要 「產出」指標方面,不論信報月刊抑或教統局的調查中,雇主對該校畢業生表現的評價明顯優于其它院校居第一。
使命
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于保存、創造、應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愿景
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并使建立于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校園
中文大學座落于沙田新市鎮以北,面臨吐露港。九廣東鐵的大學站即緊接中文大學。校園佔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頃,包括超過一百三十座樓宇,是香港擁有校園面積最大的大學。此外,醫學院除了基本醫學大樓設于本部以外,其主要教學實習則集中于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
校內交通
中文大學校內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教學日穿梭校巴不收費,以及有穿梭轉堂校巴行駛;非教學日穿梭校巴學生收費港幣一元,非學生收費港幣五元。穿梭小型校巴一律收費港幣四元五角。
教育特色 中英兼重 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傳統。中大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養,精通兩文三語。在學習、海外交流、課外活動等的大學生活中,均可體現這精神。
通識教育
有學識的人必須是專門知識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員書院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常邀請當今的才識之士主持講座,與專業學術課程相輔相成。
充滿熱忱的教師
中大的教師不單具卓越學術成就,亦認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師不單傳授知識,更是學生的榜樣。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獎人任教的大學。此外,還有菲爾茲獎得獎人、杜林獎得獎人,以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在學校任教,而擁有海外學歷的教師占全體教師約百分之九十三。
靈活學分制
除了醫學及護理學,其他課程均采用靈活學分制,學生在三年內修滿九十九個學分便達畢業要求。學分制有助培育既專且博的人才,也讓學生有更高程度的學習自主。
著名學者名人造訪 不同專業領域的國際學術權威經常到訪中大,授課或主持講座,而過去兩年有二十二位諾貝爾獎得獎人到訪中大,此外還有世界級的政治領袖、外交家、宇航員、學者及專家等。
多元文化校園
現時中大有逾三百名非本地學生,他們來自印尼、意大利、日本、澳門、馬來西亞、墨西哥、毛里求斯、新加坡、斯洛伐克、南韓、西班牙、臺灣、英國、美國及中國的二十個省份,錄取非本地學生可豐富校園的多元文化。中大的長遠目標是非本地學生最少占整體學生人數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
香港中文大學現設有八個學院:文學、工商管理、教育、工程、醫學、理學、社會科學、以及法律學院。八個學院合共63個學系,學生總數為18006人(資料源于2006年6月30日統計數據),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學生309名。
文學院 |
人類學系 |
歷史系 |
藝術系 |
英文系 |
日本研究學系 |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
翻譯系 |
音樂系 |
|
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 |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
哲學系 |
|
|
崇基學院神學院 |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
|
|
|
商學院 |
會計學院 |
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 |
財務學系 |
管理學系 |
亞太工商研究所 |
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 |
市場學系 |
|
|
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系 |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
教育心理學系 |
|
體育運動科學系 |
體育部 |
|
|
|
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
電子工程學系 |
|
訊息工程學系 |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
|
|
|
醫學院 |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 |
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 |
生物醫學學院 |
腫瘤學系 |
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 |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
那打素護理學院 |
兒科學系 |
|
微生物學系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 |
婦產科學系 |
藥劑學院 |
|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 |
化學病理學系 |
外科學系 |
|
精神科學系 |
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
中醫學院 |
|
|
理學院 |
|
生命科學學院 |
數學系 |
物理系 |
化學系 |
統計學系 |
|
|
|
社會科學學院 |
政治與行政學系 |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
經濟學系 |
建筑學院 |
新聞與傳播學院 |
心理學系 |
社會工作學系 |
社會學系 |
|
法律學院 |
比較及公共法中心 |
國際金融法亞研究所 |
法律專業學系 |
法學系 |
香港中文大學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錄取重點高校名單。
1. 考生統考成績應達到同批錄取控制數線,單科成績原則上應達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學提檔要求的情況下,香港中文大學依據考生高考成績擇優而錄。
2. 考生報考的外語語種必須為英語。以150分為標準滿分計算,考生的英語成績須達110分以上。商科基礎班(獎學金)及商科基礎班的成績要求較高,英語成績須達120分以上。
3. 在報考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不足的情況下,香港中文大學將考慮報讀第二志愿的考生。非獎學金基礎班不設高校志愿分數級差及專業志愿差。
4. 同時選擇獎學金及非獎學金基礎班專業志愿的考生,倘成績未能達至獎學金班的錄取線,中文大學將考慮其非獎學金班的專業志愿,按其高考成績擇優而錄,不設專業志愿分數級差。
香港中文大非本地生的費為每年80,000港元。住宿費約7,000-8,000港元,連同其它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20,000-35,000港元。另在首期須繳付一次性保證金450港元(生離校時,如須賠償任何費用,則保證金予以還,但通常移作生的畢費。)